“家家圍著年夜飯,我們理著工作干,抬頭望著煙花看,我把思念當(dāng)作飯,母親妻兒盼啊盼,不孝之人淚下飯。”這是2018年的春節(jié),張伍寫下的打油詩。
對于幾年沒有陪家人吃過年夜飯的張伍來說,他已經(jīng)記不清2017年的這頓年夜飯是第幾次沒有在家吃了。
在農(nóng)村,年夜飯,如同中秋、端午這樣的節(jié)日一樣,是一家人團聚的重要日子。
2017年的除夕夜,家人像往年一樣,望著院子大門,希望張伍今年能給他們一個驚喜,回來陪他們吃頓年夜飯,哪怕像有一年,吃到一半,放下碗筷就跑了。
而距離張伍家二十多公里外的樂治鎮(zhèn),張伍正在一個叫劉家大坡的寨子里,和同事一起進行搶修工作。
望著漫天煙花,張伍仿佛看到那是正盯著院子大門的一雙雙眼的淚光。
張伍,46歲,一個2008年入職的普通南網(wǎng)人,一個曾經(jīng)因為工作原因很少回家而被母親生氣喊“不要回家來了”的南網(wǎng)人。
記者第一次見到張伍的時候,他剛進行搶修工作回來,那套藍色工作服上因為沾滿了黑色和黃色泥土,而有了迷彩服般的感覺,鞋也看不清顏色和款式,唯一很干凈的,只有頭上戴的安全帽,和胸口上那個紅色“我是黨員”的牌子。
風(fēng)雨無阻的電力維護之路
張伍去進行搶修工作的地方,正是樂治供電所轄區(qū)的沙包鎮(zhèn)大包包村小寨組。大包包村屬于一個未出列的貧困村,小寨組則是大包包村的一個比較偏遠的組。
小寨組共76戶,人口總數(shù)是344人,說到這個組和電的故事,記憶最深刻的,莫過于2016年,全組男女老幼聚餐,只要會喝酒的,都開懷暢飲,200來斤白酒一飲而盡,只為慶祝在那一年,全組通了電。
自2015年接手小寨組的工作以來,張伍便和小寨組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每次去小寨抄表、收電費、故障搶修、通道清理等等,都要走一段崎嶇的山路,這條山路,他們平均每個月要走5次以上。
2018年10月16號,張伍接到村民的報修電話,而此時,只差更換上兩塊智能電表,小寨組便完成了智能電表安裝和低壓集抄全覆蓋工作。
掛了電話,張伍和同事唐修軍拿來籮筐,裝好電表和其他工具,還有幾包洗衣服、鹽巴。手電筒也在其中,因為經(jīng);貋淼穆飞隙紩玫弥。
從樂治供電所出發(fā),張伍和唐修軍騎了一個小時的摩托車,來到一個山腳下。他們停好車,在周圍找了兩根結(jié)實的木棍(還叮囑記者也要找一根),背上籮筐,走上了去小寨的路。
通往小寨的這條山路,崎嶇狹窄,草木蔥盛,才走了十幾分鐘,就已經(jīng)有很多地方因為藤枝纏繞而不能通行,只見張伍和同事?lián)]舞著手里的木棍,打斷了藤枝,才能看見一個勉強夠人躬身穿過的小洞。
我們杖著木棍,躬身行了二十分鐘,看到氣喘吁吁的記者,張伍和唐修軍安慰說,再堅持一會,就能吹空調(diào)了。
不一會兒,我見到了他們說的“空調(diào)”。這是一個叫涼風(fēng)洞的山洞,他們說每次上山時走熱了,走累了,來到山洞口就坐下來休息一下,洞里有點涼風(fēng)吹出來,對于疲憊的他們來說,這像是空調(diào)一樣。其實,這更多的像是自我解疲和自我安慰。
繼續(xù)上路,突然間,一個趔趄,唐修軍摔倒了,他迅速的爬了起來,動作的敏捷性像是部隊里每天堅持練習(xí)的士兵一樣。
“這里叫巴掌巖,看像不像。這里叫蜂子巖,馬蜂多很。”一路上他們不忘給記者介紹小地名,可是對于出行幾步路都要用導(dǎo)航地圖的我們來說,不知要走多少遍才能記清楚這些。
站在小路上險僻的位置,往上看,伸手便可摘星;往下看,不禁讓人雙腳打顫。
張伍說,走這條路時,遇到蛇、馬蜂和其他野生動物是常事,手中的木棍不僅可以當(dāng)拐杖,還可以嚇嚇?biāo)鼈儭?/p>
大山深處,除了回音,沒有別人。
有幾次,一個人走,因為太害怕,他就用山歌給自己壯膽。他曾有過轉(zhuǎn)身跑回去的念頭。
一個多小時過去,一個人們口中“晴天生在太陽下,雨天長在云霧上”的小寨出現(xiàn)在我們眼中,而此時傳入耳中的,是連續(xù)的,不同的狗叫聲,張伍說,我們的木棍又用得著了。
放下籮筐,張伍和唐修軍來不及休息,便提著電表和工具,來到上次安裝智能電表時沒在家的那兩戶人家,遠遠的,主人便和張伍他們打著招呼。
升人梯、拔進出線、剪線頭、調(diào)試,這一系列動作,他們操作得如此的謹(jǐn)慎而又嫻熟。
還沒安裝好電表,有幾位村民提著斧子、鋸子趕了過來。
“聽說你們要修整電線旁邊的樹枝,我們自發(fā)組織人過來幫幫忙。”其中一位大叔說到。
過來的這些村民中,張伍能叫出大多數(shù)人的名字。
“上次我?guī)湍銕淼尼u油吃完了沒有?”張伍問劉大爺。
“陳嬸,前天你打電話請我?guī)У南匆路酆望}巴,在我們籮筐里,等一下我拿給你。”張伍接著說。
張伍說,他們來小寨施工,有時候沒有熱水泡方便面,熱情的村民會給他們煮幾個洋芋,或者是在地里拔幾個蘿卜送去給他們充饑。
很多次,他們都是早上來,打著手電回去。也有幾次,因為第二天接著施工,所以是在村民家借宿的。
“重陽節(jié)如果過來的話,來我家吃飯吧!”一位在場村民邀請張伍。
長期的接觸,村民已經(jīng)把他們當(dāng)成了親人,他們也已經(jīng)把小寨當(dāng)成了另一個家。
在小寨這個大家庭,張伍他們很受歡迎,而在母親眼里,他卻“不受待見”。
三大工程攻堅戰(zhàn)的“堅強戰(zhàn)士”
張伍工作的地方是畢節(jié)納雍供電局樂治供電所,管轄沙包片區(qū)。實施“三大工程攻堅戰(zhàn)”以來,特別是“兩個全覆蓋”工作,張伍真是一位堅強的戰(zhàn)士。每天起早摸黑,騎上自己的摩托車,風(fēng)里來雨里去,深入村村寨寨,排查戶表信息,有時感冒了,隨身攜帶的藥品用山泉水吞下肚子去又開始趕路,因還有下一個變臺要檢查安裝智能電表。
最讓人頭疼的是施工過程中的阻工問題。作為一名共產(chǎn)黨員,張伍一直沖鋒帶頭在前。有一次在沙包夏木空中舉田壩變臺,因老百姓對電表表計持有疑問,“兩個全覆蓋”換表工程施工受阻,張伍騎車一個多小時趕到現(xiàn)場,耐心把老百姓工作做好,施工恢復(fù)正常。
為了抓好三大攻堅戰(zhàn)的工作落實,張伍和其它同事一樣,工作實施以來周末一直未休,有時半夜三更還在回家的路上。特別是今年國慶節(jié)期間,別人在去游覽祖國大好河山時,他們還在協(xié)調(diào)檢查驗收的路上,一直在忙。他除了完成自己份內(nèi)的工作任務(wù)外,還協(xié)助同事唐修軍、張成林、王家明寫成另外的工作,確保工作按計劃進度推進。他就是一個“三大工程攻堅戰(zhàn)”中的堅強戰(zhàn)士,一直在努力干好本職工作。
電力人講不完的故事
時間撥回到2009年農(nóng)歷正月初二,值班幾天的張伍回到家里。一進門,母親沉著臉,第一句話便是“不要回來了,你回來干嘛?”“一個連過年都不能在家吃飯的工作,你還有什么干法!”
面對生氣的母親,張伍像是一個做錯事的小孩子,默默無語。
張伍也有三個孩子,最小的如今都已22歲。自從加入電力工作隊伍之后,他從來沒有陪孩子過一個生日。就連平時,孩子都很少見到他,因為他回家的時候,孩子們早已熟睡;早上他出發(fā)時,孩子們還沒起床。
在農(nóng)村,每逢大屋小事,親朋好友,寨鄰都會去幫忙。而張伍所在的村寨里,不管是親戚朋友辦大屋小事,都是他妻子去幫忙人家,所以親戚朋友對他還是會有些意見。
“我總共只見到他兩次,一次是去請我的時候,一次是付錢給我的時候。”一位給張伍家砌了十幾天圍墻的泥水工人,給村民們說。
“現(xiàn)在過節(jié)這些,吃飯時我們都不等他了!”張伍的妻子說到。
如今,親人對張伍的工作已經(jīng)表示理解,或許說,是一種習(xí)慣。
“父親過世的早,母親一直照顧我們。妻子一個人,抗起了這個家庭。至于孩子們,我更是欠他們太多......”張伍說,家和工作,曾經(jīng)就像是矛與盾,又像是舞臺上閃爍的燈光,在他心里橫豎交叉,不停地打架。
用扛家庭的肩膀扛起了電桿、電線,用歲月與任勞任怨點亮千家萬戶的燈。
這就是張伍,一個平凡的南網(wǎng)人。文/田健 陳都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文章來源系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本網(wǎng)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本網(wǎng)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