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七十載,砥礪更前行。新中國成立已有70年了,在這70年里,中國社會經濟發(fā)展取得了令世界震撼的偉大成就,社會越發(fā)富裕了,人民安居樂業(yè)了,企業(yè)健康發(fā)展了!而電力企業(yè)作為國家重要基礎產業(yè),伴隨著新中國發(fā)展之路,實現(xiàn)了跨越式的發(fā)展。
記得兒時在離家有9里地的一所山區(qū)小學校里讀小學的我,一到秋冬季節(jié),因為要起早趕早讀的原因,往往天還沒有亮就得起床,走在泥濘的山路上,一不小心往往就是一個跟頭。我的頭上現(xiàn)在還有一個疤痕,就是那時留下的印記。兒時的夢想就是想擁有一支手電筒,想擁有那一束光。
歲月在時間流逝中沖淡了很多,很多,但是沒有沖淡我對兒時那一束光的理想......
前幾天,我的一個剛上小學五年級的侄女寫了一篇題為《我的家鄉(xiāng)》的作文,在這篇有點像日記的作文中,小侄女講了她逛夜市、進超市的見聞,在非常稚嫩的行文中,說超市頂蓬上的燈光裝飾猶如“繁星點點”,還有三處用到了“燈火通明”。我想告訴小侄女的是,在我同樣是讀五年級的時候,“繁星點點”、“燈火通明”等等,是一個多么遙遠而陌生的詞匯。現(xiàn)在,這樣的詞終于出現(xiàn)在小學低年級的作文里了!我還想告訴小侄女,這是經過七十載奮力拼搏的結果!
自進入電業(yè)行業(yè)后,我從中領悟到“兒時對那一束光的理想”,其實就是千千萬萬普通人的最簡單的理想,這種理想匯聚成了一種力量,匯聚成了一種中國力量—就是萬家燈火。
解放前, 德江縣沒有電。1956年9月前, 德江城鄉(xiāng)照明以桐油配燈草為主, 少數(shù)村民燃松木油和油制作成蠟燭照明,而德江最早的一盞電燈是由德江縣玉溪電站點亮的。1956年10月玉溪電站建成,德江亮起了第一盞電燈,這座電站裝機容量15千瓦——相當于現(xiàn)在兩戶人家的用電負荷——作為當時的重點工程。1958年1月,高洞電站動工修建,雖然高洞電站裝機雖然只有48千瓦,在當時算是重點工程了,所花的時間也只有10個月。這一成果讓人激越,讓人血脈賁張。在這里,我們看到的是我們這個民族改變貧窮的力量,奮發(fā)向上的力量。
相信我們每一個德江人對鬧水巖電站都有著特殊的感情。1974年9月,及40年前,裝機容量為1×1600千瓦的鬧水巖一級水電站首臺機組竣工發(fā)電, 德江電力事業(yè)有了較大發(fā)展。十一屆三中全會吹響了改革開放集結號, 國家將工作重點轉移到西部大開發(fā), 德江電力事業(yè)從此步入了一個新的發(fā)展時期。隨著1984年鬧水巖電站第二臺機組投入發(fā)電,即2*1600千瓦的鬧水巖一級電站發(fā)電運行, 農村小水電相繼投入使用, 至1996年, 全縣總裝機容量達8640千瓦, 但因縣內小水電孤立運行, 且受豐枯季節(jié)影響, 出力不足, 發(fā)電連續(xù)性得不到保證, 電能質量差, 電力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風雨七十載,砥礪更前行,德江電力一個目標一個目標實現(xiàn)的。在鬧水巖電站建成發(fā)電10余年后,改革開放的春風拂綠了中華大地的每一個角落,德江電力的拐點終于出現(xiàn)了,迎來了她真正的春天。
1994年3月,德江縣人民政府向銅仁地區(qū)行署提交《關于并入國家電網的報告》,指出:縣內有5個鄉(xiāng)鎮(zhèn)、21136戶、占全縣人口21.5%的人口還沒有用上電,有6個鄉(xiāng)鎮(zhèn)、30651戶、占全縣人口的31.4%的人電力無法保證,工農業(yè)缺電嚴重,要求實行行業(yè)代管。6月,德江電力代管協(xié)議書正式簽訂。
1996年3月,德江縣110千伏輸變電工程正式開工,次年1月投運?偼顿Y1736.6萬元。這是自德江電力歸口行業(yè)管理后,由上級公司負責還本付息注入的第一筆資金,建成了鳳岡至德江線路全長55千米,和羅家寨110千伏變電站一座。在國家強大電網支撐下,德江電力步入了高速發(fā)展快車道。
起于1999年12月、止于2001年12月的第一、二期農網改造,對德江的每一個來說都不陌生,國家電網延伸至境內后注入的巨大活力所帶來的勃勃生機讓每一個人記憶猶新。政府幾乎是舉全縣之力投入,取得的巨大成就有目共睹。統(tǒng)計表明,全縣有345個政村、108688戶,經過一、二期農網改造后,就通電了341個行政村,電網改造289個行政村,2483個村民組,一戶一表改造72204戶,村通電率達到98.87%,戶通電率達到93.1%,村改造率81.41%,一戶一表改造率達到66.43%,農村電價由均價0.77/千瓦時,下降到0.403元/千瓦時。
在之后的幾年里,國家對于電力建設資金的注入已進入常態(tài)。至2007年,德江進入“雙百”縣行列名單:村組通電率、戶通電率均達到了100%。
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fā)和拉動內需政策戰(zhàn)略的不斷實施,德江的政治、經濟、文化建設日新月異,特別是“新時代黔東北區(qū)域性中心城市”的定位,以及“交通樞紐”納入西部大開發(fā)宏圖后,隨著“兩城區(qū)”建設的不斷推進,德江電力單一的黔北電網支撐格局受到了挑戰(zhàn),制約地方經濟發(fā)展瓶頸現(xiàn)象顯現(xiàn)。2008年的雪凝災害,德江曾一度處于“全黑”狀態(tài),給德江經濟的發(fā)展和人民生活帶來的教訓是沉重的。為了改變這一現(xiàn)象,“十二五”期間, 在關注民生、服務“三農”、構建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 德江獲上級投資5000多萬元, 為全縣群眾烤煙房用電架設了10千伏線路189.96千米, 安裝配電變壓器367臺, 解決了2205座烤煙房的用電。同時,爭取上級投資2000余萬元, 對縣城電網進行絕緣化改造, 新增配變82臺, 并由供電部門出資200多萬元對用戶下戶線進行整治。在新一輪農網改造過程中, 全面升級城鄉(xiāng)電網, 電網改造面將達90%以上, 到2012年基本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全縣農村用電及電網安全問題。同時,德江一個“大電網”建設的思路和規(guī)劃又出臺了,即以“220千伏變電站為龍頭,110千伏變電站為支撐, 35千伏變電站為基礎”,為全縣工農業(yè)生產提供可靠保障。
在“十三五”期間,德江所轄的電源點又原來的3個增加到18個,所轄的35千伏變電站由原來的一座增加今天到12座,同時還新增了220千伏變電站1座、110千伏變電站4座、220千伏線路1條、110千伏線路4條、35千伏線路17條、10千伏線路94條的堅強電網,電網覆蓋率達100%,使全縣67000戶560000人用上了“小康電”。并且,德江農網改造升級累計完成投資4.8億元(其中德江縣桶井鄉(xiāng)極貧鄉(xiāng)投入資金1500萬元)后,德江電網已擁有黔北和黔東兩大電源支持,是推動德江經濟社會發(fā)展和工農業(yè)生產強勁動力,為德江在今年年底實現(xiàn)整縣脫貧摘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十四五”期間,德江將建成投運110千伏打磨丫變電站和110千伏荊角變電站,建設500千伏德江變電站,建成沿河220千伏青峰變電站至220千伏德江變電站的220千伏線路、銅仁至德江500千伏輸電線路,建成平原、潮砥等35千伏變電站15個,到時德江將有500千伏變電站1座、220千伏變電站1座、110千伏變電站6座、35千伏變電站15座,基本達到德江21個鄉(xiāng)鎮(zhèn)辦事處達到有1座變電站的水平。與此同時,110kV打磨丫變電站、35千伏平原輸變電工程、35千伏復興變改擴建工程、35千伏潮砥輸變電工程、工業(yè)園區(qū)和農業(yè)園區(qū)供電改進工程等一大批將對地方經濟發(fā)展產生深遠影響的工程項目正在緊張的施工中,使德江電網發(fā)展成為連接遵義電網和銅仁電網的樞紐。
隨著2019年元月220千伏德江變電站的建成投運,德江電網已形成了由黔北、黔東兩大主網支撐格局,結束了單一電源供電歷史,一個“黔東北電網樞紐中心”的雛形已正式形成。
1956年時,曾經讓所有德江人興高采烈的玉溪、高洞電站已為陳跡。有誰會相信,一個年供電量接近7億千瓦時、納稅超過1000萬、有兩大主網電源支撐的德江電力,在蹣跚起步之初,僅是一臺15千瓦的木質水輪機呢?
風雨七十載,砥礪更前行。70年前,中華大地還是百孔千瘡、滿目瘡痍。是那面繡有鐵錘鐮刀旗幟的引領,讓我們步入了世貿、走進了奧運、世博,以及奔月、飛天。而作為一名普通電力人的理想,就是化作一顆螺釘,換來鐵塔的屹立,化作一束光,照亮萬家燈火,化作霓虹,讓城市更加亮麗。在默默耕耘中,去感悟我們偉大的民族的實現(xiàn)中國夢想中強有力的足音。
風雨七十載,德江電力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為德江經濟發(fā)展給足了前加力。砥礪更前行,德江電力人將踐行“人民電業(yè)為人民”企業(yè)宗旨,落實“網格便民、精簡利民、責任為民”親情措施,大力優(yōu)化營商環(huán)境,為滿足德江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電力需要提供可靠的供電保障!(李朝輝)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文章來源系網絡轉載,本網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本網及時刪除。
|